近來,網絡上流傳著醬香酒富含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帖子, 漏洞百出。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類廣泛存在于生物體中的酶,屬于蛋白質。凡是蛋白質都會受到溫度、酸堿度等等因素的影響發生結構變化,失去生物活性。迄今發現的熱穩定性**的一種SOD的失活溫度是83℃,所以即便在醬香型白酒的發酵體系中有SOD存在,經100℃蒸餾成酒后,進入酒中的SOD(在此假設有。)也是沒有活性的。因此說酒里有SOD,并由此臆斷出酒因SOD而具備的的相關功效是沒有依據的。為什么有人會將醬香酒與SOD聯系起來呢?這要追溯到上世紀那句**的廣告詞“國酒茅臺,喝出健康來”。這句廣告雖廣受詬病,但卻不是無中生有。因對茅臺酒廠職工的健康普查發現這群天天飲酒的人的肝臟健康程度優于普通人群,這與通常思維中“酒精傷肝”相悖。有關學術機構對這一現象展開了實驗研究,其中的一個實驗發現用醬香酒飼喂白鼠后很短的時間就在白鼠肝臟誘導產生金屬硫蛋白,酒精則沒有這一功能,而金屬硫蛋白比SOD具有更強的**能力。另一項實驗是用醬香酒與酒精對白鼠進行12周的每天一次的飼喂,取白鼠肝臟進行分析后發現,飼喂醬香酒的白鼠肝細胞中的SOD顯著高于酒精組與空白組。很正常的科研成果被簡單粗暴的說成是醬香酒中含有SOD,而且還要注明“含量**”。這樣的現象在茅臺鎮不勝枚舉,暴露出了這方土地的膚淺與煩躁,為了制造銷售熱點不惜假話連篇。數不勝數的假話最集中在醬香酒的起源上,一是起源的時間,二是創始人物。在時間上追溯到公元前135年,蒸餾酒都沒有出現的年代,醬香酒就起源了,可信嗎?史上在茅臺鎮投資建廠的老板紛紛被冠以醬香酒工藝創始人,有錢就會釀酒,可信嗎?醬香酒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1745年赤水河疏浚,“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茅臺成為蜀鹽入黔的重要口岸,從一個小山村變成繁榮集鎮,多金且豪橫的鹽商在茅臺鎮開設燒坊,成為茅臺鎮釀酒業肇始。世居古藺水口鎮(今茅溪鎮)的鄭氏酒師來到茅臺鎮,將家傳技藝與秦商帶來的釀酒技術融合,逐步成就了醬香酒釀造工藝。其中鄭帝良將鄭氏制曲**與“彝族制曲**”、陜西“陶曲師**”融合,成就了含117味中草藥的“鄭氏醬香酒制曲**”。**的應用是酒水質量得以提高,至道光年間“酒冠黔人國”,鄭氏酒師成為茅臺鎮釀酒技藝的中流砥柱,至1939年已是“酒師多系鄭姓人,其非鄭姓者即其門徒”(《貴州經濟》1939)。鄭帝良被尊為鄭氏醬香酒**代酒師。解放后,政府組建茅臺酒廠,鄭義興、鄭銀安、鄭永福等鄭氏酒師進入茅臺酒廠,成為茅臺酒廠的技術擔當。1953年,鄭義興“將五代家傳技術和多年的釀酒經驗口述記錄后整理成冊,供茅臺酒廠制作《操作規程》。”(《茅臺酒百年圖志》),標志著鄭氏醬香酒工藝的成熟。現在茅臺鎮所有釀酒企業均是按照鄭義興制定的《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因此,某些廠家標榜的“古法釀造”純粹是噱頭(1953年成熟的工藝還不足以稱為古法)。醬香酒釀造工藝經200來年的淬煉才成熟,足見其繁復,足見其精妙。鄭義興將侄孫鄭群周招至身邊,悉心傳授鄭氏醬香酒釀造技藝,鄭群周精心照顧鄭義興生活起居。作為鄭義興的入室弟子、關門弟子,鄭群周長期在茅臺酒廠科研所服務。鄭群周收鄭國祥為徒,鄭氏醬香酒釀造技藝薪火相傳。鄭國祥建立“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鄭氏酒業有限公司”,使鄭氏醬香酒技藝有了自己的傳承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已經傳承8代的鄭氏醬香酒技藝和“鄭氏制曲**”,所出產品是**的茅臺鎮醬香型白酒,獨此一家,別無分店!茅臺鎮眾多的釀酒企業,都會對你介紹,他們的酒是按12987工藝生產的,即一年一周期、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而鄭氏酒師傳承的工藝是129167(117),區別在8與16以及(117),16指的是16次發酵,每次加曲后實際上有兩次截然不同的發酵過程,即有氧堆積發酵(也稱陽發酵)和窖池無氧發酵(也稱陰發酵),兩種發酵參與的微生物不同,工藝條件以及控制**不同,把它們區分開來,體現了鄭氏酒師對生產工藝理解的精深。(117)指使用了按“鄭氏制曲**”制備的含117味中草藥的酒曲。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